索 引 号 | SM03101-0300-2016-00004 | 文号 | 永政办〔2016〕101号 | |||||||||
发布机构 | 永安市政府办公室 | 生成日期 | 2016-11-03 | |||||||||
标题 | 永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永安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年-2020年)》的通知 | |||||||||||
有效性 | 有效 | 有效 | 失效 | 废止 |
索 引 号 | SM03101-0300-2016-00004 | |||||||||||
文号 | 永政办〔2016〕101号 | |||||||||||
发布机构 | 永安市政府办公室 | |||||||||||
生成日期 | 2016-11-03 | |||||||||||
标题 | 永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永安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年-2020年)》的通知 | |||||||||||
有效性 | 有效 | 有效 | 失效 | 废止 |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有关单位:
《永安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年-2020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永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3日
(此件主动公开)
永安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年-2020年)
“十三五”期间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和改革深化攻坚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的重要保障,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发〔2015〕14号)、《福建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闽委发〔2015〕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及现状
(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永安市位于闽中偏西,别名“燕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建县,1984年撤县建市,现辖8镇3乡4个街道和228个行政村、33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2931平方公里,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34.8万人,城镇化率65.1%;全市生产总值297.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4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51元。
(二)主要健康指标。2014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8.83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0/10万,婴儿死亡率为4.1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18‰,均位居全省中上水平。
(三)卫生资源状况
1. 卫生机构:2014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96个(含计生和村卫生室),其中综合性医院7个(包括三明市第二医院)、专科医院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学校1所、疾病控制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所、乡镇卫生院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个、行政村卫生所(室)246个、门诊部8个、诊所(医务室、卫生室)83个、计生服务机构16个。
2. 卫生人力:2014年,全市卫生人员3264人,卫生技术人员258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18人、注册护士1402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数3.21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4.03人。
3. 床位数:2014年,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2451张。其中:医院2095张,基层医疗机构326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7.04张。
4. 大型医用设备:2014年,全市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共8台,其中: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 3台、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2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 2台、医用直线加速器(LA)1台。
(四)医疗卫生服务状况。2014年,全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达186.92万人次,出院人次数7.05万人次,住院率4.76,医院床位使用率79.06%,出院者平均住院床日9.6。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任务。健康服务需求成为城乡居民极其关注的问题,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升并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一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加。流动人口数量日趋增加,经济欠发达偏远农村人口将继续外流打工,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流向城市趋势明显,区域卫生结构将受到外来人口与本区域流出人口的双重影响,卫生资源出现新的问题和相对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卫生资源供应约束与卫生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二是人口结构变化对卫生服务提出了新要求。老龄化程度的日渐加深,老年保健及老年病防治服务必将成为突出的需求。三是城乡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与生态的变化,公共卫生问题将变得越来越突出。四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居民生活、工作方式变化,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将会进一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疾患等慢性病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疾病负担,新发传染病以及传统传染病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要求转变服务模式和服务结构,从单纯的疾病诊治转向综合性的健康干预和健康管理,推动形成以“维护健康”为中心的各类卫生资源分工协作格局,发展预防、治疗、康复、护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健康服务体系。食物中毒、传染病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压力增大。由车辆交通事故、意外、中小型企业职业危害等引起的损伤和中毒已经处于死因谱前列,所引起的疾病负担增加,是影响劳动人口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合理。一是医疗结构不合理。公立医院所占比重过大,床位占比87.25%,社会资本办医规模小,目前仅占总床位的12.75%,与“十二五”时期的目标值15%还存在一定差距,多元化办医格局尚未形成;区域内优质资源总体偏少,且相对集中于三级医院,高端人才等核心资源配置不足;医疗机构以综合医院为主,专科医院数量少、规模小、医疗服务能力不强。二是医疗资源效率不高。2014年全市医院病床使用率79.06%,既低于全省医院病床使用率86%,也低于全国8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55.21%,比医院低23.85个百分点,医师日均担负住院0.5日,远低于医院医师平均水平1.7日。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未能有效落实,“分级诊疗”模式尚未健全,造成部分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
(三)医疗服务能级不强。我市目前尚无实力较强的区域医疗中心,导致患者不断向福州、厦门等聚集,增加了患者就医负担。同时,由于基层工作生活条件差、晋升渠道有限、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等原因,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空编率达25.4%,卫技人员职称、学历以初级和中专为主,初级职称占45.2%。乡村医生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不高、服务能力不强、后继乏人。
(四)公共卫生综合能力不强。一是公卫人力资源不能满足现有工作需要。疾控、监督、妇幼、卫生应急等四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人员数量、人员素质与当前工作不相适应问题,特别是乡、村两级公卫人员不足现象相对严重。二是公卫服务水平与群众需求有差距。受资金投入、人员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我市公共卫生服务整体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如市疾控中心检验检测设备不能满足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重性精神疾病健康管理专业人员缺乏,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仍较薄弱,公共卫生监督向村镇延伸不够等。
三、规划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以优化配置卫生资源为主线,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从资源总量、结构、布局调控入手,突出公益、公平、效率,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层级清晰、结构科学、方便可及、分工合理、协调合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卫生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强化政府对基本、基层、基础卫生资源的责任和投入,维护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的公益性。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民营资本举办医疗卫生事业,促进有序竞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2.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从全局出发,按照调结构、控规模、优布局、补短板、提效率、升能级的要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不断缩小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差异。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城市重点强化三级医院整体功能,加强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农村重点强化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城区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3. 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强化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与准入方面的规划和监管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行业发展与健康需求相适应,形成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内居民健康需要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可持续发展、公平合理的卫生服务网络。
(三)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使区域内卫生资源数量更加适宜,配置更趋合理,布局更加均衡,结构更加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县域间、城乡间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明显缩小,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主要指标
1. 人群健康指标。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预计达37.03万人,主要卫生发展指标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全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逐步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与前五年发病率作纵向比较,基本持平或有所下降。
2. 卫生资源指标。根据依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卫生资源指标目标,按照常住人口规模,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2020年我市医疗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指标(详见附表1)。
附表1:2020年永安市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
主 要 指 标 |
2020年 目标值 |
2014年现状 |
指标 性质 |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
8 |
7.1 |
指导性 |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4 |
3.21 |
指导性 |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
5 |
4.03 |
指导性 |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
0.90 |
0.83 |
指导性 |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
4 |
3.39 |
约束性 |
医护比 |
1:1.25 |
1:1.17 |
指导性 |
市立医院适宜床位规模(张) |
700 |
600 |
指导性 |
3. 其他资源配置
(1)设备配置。加强大型医用设备规划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配置大型医用设备,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规和举债装备。对区域内所有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全行业和属地化管理,按照配置规划要求,统筹规划,严格准入,加强监管。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降低医疗成本。
(2)技术资源。加强永安市立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建设一批具有核心实力的临床重点专科,打造专科品牌,减少市域内患者外转率;力争到2017年,永安市立医院有1至2个临床重点专科达到或超过三明地区先进水平。
(3)康复网络设置。中医康复服务网络基本健全。综合医院普遍设立能提供中医康复服务的康复医学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康复室,并与基层“中医馆”实现有机结合。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所为基础的中医康复服务网络,能够提供以康复为重点的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养生、养老、康复等相关机构不断壮大,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满足社会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四、规划方案
规划期内,以“调结构、补短板,建秩序、促效率,升能级、建中心”为主线,加强供给、完善调控、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水平,合理布局卫生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增进资源利用效率,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一)卫生机构设置
1. 医疗机构。按照“保基本、强基层”的要求,在农村建立健全以永安市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在城市建立以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专科医院为基础、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能力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1)公立医院
功能定位:永安市立医院是政府向辖区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主要承担区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与疑难病转诊,以及相应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以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接受基层医疗机构转诊,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并承担人才培养和一定的科研任务以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市级医疗机构设置。根据城市疾病构成、居民医疗服务需要等特点,设置必要的专科医疗机构。在规划期内,政府原则上不再新增设二级以上公立医院。
(2)社会办医院
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包括康复、老年护理等专科医疗服务,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给非公立医院留出足够空间,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
(3)基层医疗机构
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所)和军队基层卫生机构等,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
乡镇卫生院设置。在每个乡镇政府原则上举办一所乡镇卫生院(城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考虑城镇化、地理位置、人口聚集程度等因素,选择1/3左右的乡镇卫生院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成中心乡镇卫生院。
村卫生室设置。在每个行政村有一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
个体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
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功能定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综合监督执法、精神卫生、卫生应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计划免疫、出生缺陷防治(下同)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原则上由政府举办。县级公共卫生机构瞄准全国公共卫生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满足居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制机制,形成有效应对和管理公共卫生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卫生计生监督机构队伍建设,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统一高效的卫生计生监督体系,落实卫生计生行政执法责任制。扩大基层卫生监督网络,依托乡镇卫生院全面设立乡镇卫生监督协管员,协助卫生监督所开展农村卫生监督。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完善基层卫生监督网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所。
卫生监督机构设置。卫生监督机构1所。
妇幼保健机构设置。妇幼保健机构1所。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计生服务资源,按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新标准要求,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力推进妇幼保健机构转型升级,加快建成功能完整、服务高效的新型妇幼保健机构
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设置。精神病专科医院1所。
急救机构 。设置1所医疗急救指挥中心。
(二)医疗机构床位设置
公立医院。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公立医院床位规模,重在控制床位的不合理增长。根据《2020年福建省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超过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对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短缺、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的地区和领域,政府要加大投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举办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80张床位配置。同时,可以按照15%的公立医院床位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
社会办医院。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增社会办医床位200张,占总床位数15%,每千常住人口社会办医床位1.5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所承担的基本任务和功能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规模,重在提升床位质量,提高使用效率。服务人口较多,医疗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甲类卫生院,及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乡镇的卫生院,可以根据需要规划建设成为二级综合医院,适当增加床位配置。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33张,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的设置。
(三)人员配备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4人,注册护士数达到5人,医护比达到1:1.25,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90人,人才规模与我市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城乡和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各类人才队伍统筹协调发展。加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认真落实医师多点执业制度,积极探索通过合理流动、兼职、退休返聘、购买服务等形式弥补紧缺岗位的人员不足。
1. 医院。到2020年,市级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同时,按照医院级别与功能任务的需要确定床位与人员配比,承担临床教学、带教实习、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医学科研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适当增加人员配置。床护比未达到标准的,原则上不允许扩大床位规模。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2人以上,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4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
3.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9人,各级各类公共卫生人才满足工作需要。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原则上按照常住人口1.75/万人的比例核定。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
卫生计生监督机构人员原则上每万人按1-1.5人配置。
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区域内人口数及承担的精神卫生防治任务配置公共卫生人员。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当地服务人口、社会需求、交通状况、区域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及承担的功能任务等合理配备人员。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80%。
急救中心人员数量应当根据服务人口、年业务量等进行配备。
(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为推动医疗机构临床医学的发展,提高临床诊疗和学术水平,吸引和聚集医学人才,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年应在事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不少于5%的资金作为人才建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重点专科的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新技术应用、学科研究等。加强对重点学科建设的扶持和督导,使建设学科达到一定的水平。深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以短期培训和业余学习为主,鼓励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选送年轻人才赴国内知名医院专科进修学习,开展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培训, 不断提高临床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以卫生人才需求为导向,为基层医疗单位定向委托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工作,为基层卫生院定向培养本土化全日制大专层次医学生工作。通过考核聘用的就业“直通车”方式充实基层全科医生队伍。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功能定位。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切实加强对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领导,把区域卫生规划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政府的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建立问责制。
(二)强化政策保障,坚持公益性质。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保障体系,完善并落实对政府举办医疗机构补助政策,支持医疗机构履行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职能,保持公立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发展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
(三)强化社会联动,科学调整资源。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抄送:市委办、人大办、政协办、纪委办。 |
永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3日印发 |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有关单位:
《永安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年-2020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永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3日
(此件主动公开)
永安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年-2020年)
“十三五”期间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和改革深化攻坚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的重要保障,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发〔2015〕14号)、《福建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闽委发〔2015〕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及现状
(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永安市位于闽中偏西,别名“燕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建县,1984年撤县建市,现辖8镇3乡4个街道和228个行政村、33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2931平方公里,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34.8万人,城镇化率65.1%;全市生产总值297.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4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51元。
(二)主要健康指标。2014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8.83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0/10万,婴儿死亡率为4.1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18‰,均位居全省中上水平。
(三)卫生资源状况
1. 卫生机构:2014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96个(含计生和村卫生室),其中综合性医院7个(包括三明市第二医院)、专科医院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学校1所、疾病控制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所、乡镇卫生院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个、行政村卫生所(室)246个、门诊部8个、诊所(医务室、卫生室)83个、计生服务机构16个。
2. 卫生人力:2014年,全市卫生人员3264人,卫生技术人员258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18人、注册护士1402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数3.21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4.03人。
3. 床位数:2014年,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2451张。其中:医院2095张,基层医疗机构326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7.04张。
4. 大型医用设备:2014年,全市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共8台,其中: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 3台、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2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 2台、医用直线加速器(LA)1台。
(四)医疗卫生服务状况。2014年,全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达186.92万人次,出院人次数7.05万人次,住院率4.76,医院床位使用率79.06%,出院者平均住院床日9.6。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任务。健康服务需求成为城乡居民极其关注的问题,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升并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一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加。流动人口数量日趋增加,经济欠发达偏远农村人口将继续外流打工,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流向城市趋势明显,区域卫生结构将受到外来人口与本区域流出人口的双重影响,卫生资源出现新的问题和相对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卫生资源供应约束与卫生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二是人口结构变化对卫生服务提出了新要求。老龄化程度的日渐加深,老年保健及老年病防治服务必将成为突出的需求。三是城乡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与生态的变化,公共卫生问题将变得越来越突出。四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居民生活、工作方式变化,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将会进一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疾患等慢性病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疾病负担,新发传染病以及传统传染病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要求转变服务模式和服务结构,从单纯的疾病诊治转向综合性的健康干预和健康管理,推动形成以“维护健康”为中心的各类卫生资源分工协作格局,发展预防、治疗、康复、护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健康服务体系。食物中毒、传染病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压力增大。由车辆交通事故、意外、中小型企业职业危害等引起的损伤和中毒已经处于死因谱前列,所引起的疾病负担增加,是影响劳动人口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合理。一是医疗结构不合理。公立医院所占比重过大,床位占比87.25%,社会资本办医规模小,目前仅占总床位的12.75%,与“十二五”时期的目标值15%还存在一定差距,多元化办医格局尚未形成;区域内优质资源总体偏少,且相对集中于三级医院,高端人才等核心资源配置不足;医疗机构以综合医院为主,专科医院数量少、规模小、医疗服务能力不强。二是医疗资源效率不高。2014年全市医院病床使用率79.06%,既低于全省医院病床使用率86%,也低于全国8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55.21%,比医院低23.85个百分点,医师日均担负住院0.5日,远低于医院医师平均水平1.7日。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未能有效落实,“分级诊疗”模式尚未健全,造成部分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
(三)医疗服务能级不强。我市目前尚无实力较强的区域医疗中心,导致患者不断向福州、厦门等聚集,增加了患者就医负担。同时,由于基层工作生活条件差、晋升渠道有限、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等原因,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空编率达25.4%,卫技人员职称、学历以初级和中专为主,初级职称占45.2%。乡村医生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不高、服务能力不强、后继乏人。
(四)公共卫生综合能力不强。一是公卫人力资源不能满足现有工作需要。疾控、监督、妇幼、卫生应急等四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人员数量、人员素质与当前工作不相适应问题,特别是乡、村两级公卫人员不足现象相对严重。二是公卫服务水平与群众需求有差距。受资金投入、人员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我市公共卫生服务整体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如市疾控中心检验检测设备不能满足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重性精神疾病健康管理专业人员缺乏,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仍较薄弱,公共卫生监督向村镇延伸不够等。
三、规划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以优化配置卫生资源为主线,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从资源总量、结构、布局调控入手,突出公益、公平、效率,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层级清晰、结构科学、方便可及、分工合理、协调合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卫生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强化政府对基本、基层、基础卫生资源的责任和投入,维护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的公益性。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民营资本举办医疗卫生事业,促进有序竞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2.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从全局出发,按照调结构、控规模、优布局、补短板、提效率、升能级的要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不断缩小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差异。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城市重点强化三级医院整体功能,加强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农村重点强化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城区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3. 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强化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与准入方面的规划和监管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行业发展与健康需求相适应,形成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内居民健康需要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可持续发展、公平合理的卫生服务网络。
(三)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使区域内卫生资源数量更加适宜,配置更趋合理,布局更加均衡,结构更加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县域间、城乡间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明显缩小,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主要指标
1. 人群健康指标。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预计达37.03万人,主要卫生发展指标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全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逐步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与前五年发病率作纵向比较,基本持平或有所下降。
2. 卫生资源指标。根据依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卫生资源指标目标,按照常住人口规模,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2020年我市医疗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指标(详见附表1)。
附表1:2020年永安市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
主 要 指 标 |
2020年 目标值 |
2014年现状 |
指标 性质 |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
8 |
7.1 |
指导性 |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4 |
3.21 |
指导性 |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
5 |
4.03 |
指导性 |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
0.90 |
0.83 |
指导性 |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
4 |
3.39 |
约束性 |
医护比 |
1:1.25 |
1:1.17 |
指导性 |
市立医院适宜床位规模(张) |
700 |
600 |
指导性 |
3. 其他资源配置
(1)设备配置。加强大型医用设备规划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配置大型医用设备,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规和举债装备。对区域内所有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全行业和属地化管理,按照配置规划要求,统筹规划,严格准入,加强监管。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降低医疗成本。
(2)技术资源。加强永安市立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建设一批具有核心实力的临床重点专科,打造专科品牌,减少市域内患者外转率;力争到2017年,永安市立医院有1至2个临床重点专科达到或超过三明地区先进水平。
(3)康复网络设置。中医康复服务网络基本健全。综合医院普遍设立能提供中医康复服务的康复医学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康复室,并与基层“中医馆”实现有机结合。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所为基础的中医康复服务网络,能够提供以康复为重点的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养生、养老、康复等相关机构不断壮大,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满足社会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四、规划方案
规划期内,以“调结构、补短板,建秩序、促效率,升能级、建中心”为主线,加强供给、完善调控、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水平,合理布局卫生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增进资源利用效率,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一)卫生机构设置
1. 医疗机构。按照“保基本、强基层”的要求,在农村建立健全以永安市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在城市建立以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专科医院为基础、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能力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1)公立医院
功能定位:永安市立医院是政府向辖区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主要承担区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与疑难病转诊,以及相应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以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接受基层医疗机构转诊,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并承担人才培养和一定的科研任务以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市级医疗机构设置。根据城市疾病构成、居民医疗服务需要等特点,设置必要的专科医疗机构。在规划期内,政府原则上不再新增设二级以上公立医院。
(2)社会办医院
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包括康复、老年护理等专科医疗服务,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给非公立医院留出足够空间,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
(3)基层医疗机构
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所)和军队基层卫生机构等,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
乡镇卫生院设置。在每个乡镇政府原则上举办一所乡镇卫生院(城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考虑城镇化、地理位置、人口聚集程度等因素,选择1/3左右的乡镇卫生院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成中心乡镇卫生院。
村卫生室设置。在每个行政村有一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
个体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
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功能定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综合监督执法、精神卫生、卫生应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计划免疫、出生缺陷防治(下同)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原则上由政府举办。县级公共卫生机构瞄准全国公共卫生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满足居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制机制,形成有效应对和管理公共卫生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卫生计生监督机构队伍建设,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统一高效的卫生计生监督体系,落实卫生计生行政执法责任制。扩大基层卫生监督网络,依托乡镇卫生院全面设立乡镇卫生监督协管员,协助卫生监督所开展农村卫生监督。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完善基层卫生监督网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所。
卫生监督机构设置。卫生监督机构1所。
妇幼保健机构设置。妇幼保健机构1所。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计生服务资源,按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新标准要求,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力推进妇幼保健机构转型升级,加快建成功能完整、服务高效的新型妇幼保健机构
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设置。精神病专科医院1所。
急救机构 。设置1所医疗急救指挥中心。
(二)医疗机构床位设置
公立医院。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公立医院床位规模,重在控制床位的不合理增长。根据《2020年福建省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超过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对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短缺、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的地区和领域,政府要加大投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举办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80张床位配置。同时,可以按照15%的公立医院床位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
社会办医院。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增社会办医床位200张,占总床位数15%,每千常住人口社会办医床位1.5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所承担的基本任务和功能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规模,重在提升床位质量,提高使用效率。服务人口较多,医疗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甲类卫生院,及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乡镇的卫生院,可以根据需要规划建设成为二级综合医院,适当增加床位配置。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33张,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的设置。
(三)人员配备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4人,注册护士数达到5人,医护比达到1:1.25,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90人,人才规模与我市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城乡和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各类人才队伍统筹协调发展。加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认真落实医师多点执业制度,积极探索通过合理流动、兼职、退休返聘、购买服务等形式弥补紧缺岗位的人员不足。
1. 医院。到2020年,市级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同时,按照医院级别与功能任务的需要确定床位与人员配比,承担临床教学、带教实习、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医学科研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适当增加人员配置。床护比未达到标准的,原则上不允许扩大床位规模。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2人以上,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4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
3.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9人,各级各类公共卫生人才满足工作需要。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原则上按照常住人口1.75/万人的比例核定。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
卫生计生监督机构人员原则上每万人按1-1.5人配置。
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区域内人口数及承担的精神卫生防治任务配置公共卫生人员。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当地服务人口、社会需求、交通状况、区域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及承担的功能任务等合理配备人员。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80%。
急救中心人员数量应当根据服务人口、年业务量等进行配备。
(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为推动医疗机构临床医学的发展,提高临床诊疗和学术水平,吸引和聚集医学人才,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年应在事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不少于5%的资金作为人才建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重点专科的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新技术应用、学科研究等。加强对重点学科建设的扶持和督导,使建设学科达到一定的水平。深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以短期培训和业余学习为主,鼓励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选送年轻人才赴国内知名医院专科进修学习,开展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培训, 不断提高临床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以卫生人才需求为导向,为基层医疗单位定向委托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工作,为基层卫生院定向培养本土化全日制大专层次医学生工作。通过考核聘用的就业“直通车”方式充实基层全科医生队伍。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功能定位。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切实加强对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领导,把区域卫生规划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政府的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建立问责制。
(二)强化政策保障,坚持公益性质。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保障体系,完善并落实对政府举办医疗机构补助政策,支持医疗机构履行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职能,保持公立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发展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
(三)强化社会联动,科学调整资源。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抄送:市委办、人大办、政协办、纪委办。 |
永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3日印发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